top of page

“虚”建筑和“介于之间”的理念——UED专访隈研吾

7月27日晚,隈研吾与姚仁喜这两位热爱禅宗文化的东方建筑师,将在上海CBC建筑师艺术馆就淡然禅意及其在现代建筑中的表现进行对话并与现场观众交流。这里与大家分享一篇UED之前对话隈研吾先生文章,一起感受隈先生心中建筑和空间的虚实轻盈透明消解。

采访/ 赵忞

翻译/ 赵翔

原文刊载于《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第63期

wix-social113.jpg

UED:您的建筑最大的特点之一是透明感和失重感,这种理念是从谁那里继承的?您是桢文彦的学生,但是桢老师的建筑一直以来并未以透明感和失重感为设计理念,直到现在才呈现出某些类似于伊东丰雄和妹岛和世的建筑特征,似乎是在向自己的学生学习。

隈研吾:伊东丰雄是我的同辈,但不是桢文彦的学生。他是菊竹清训的学生。我的理念是从自然环境当中找到与建筑融合的地方。

UED:这种融合的地方就是您表达透明感和失重感的地方?

隈研吾:密斯•凡•德•罗的作品用混凝土和玻璃表达透明感,而我要用更加温暖、更加人性的方式表达透明感。

UED:然而您在三里屯的项目中依然大量运用玻璃、钢和混凝土为材料,这与您的追求似乎是矛盾的。难道说因为是在城市里,就不得不采用一些“城市化”的材料?我的确能够看到三里屯的设计手法在东京也很常见,这是城市自己的问题吗?

隈研吾:我认为城市之中的建筑也需要使用自然的材料。我使用玻璃作为建筑材料也包含了自然的意思。都市之中也有风吹过,也有愉快心情的体现,我的建筑内容实际上是结合了这两方面的内容。

UED:您能更具体地介绍一下您所定义的“自然”吗?或者您设计的原型?

隈研吾:20 世纪的建筑很注重建筑本身的内容,但我更考虑风是从哪里来的,人是从哪里来的。我考虑的内容与通常建筑师追求的建筑形态和使用技能上的自然化不同,所以形态不是主要问题。我主要考虑的是建筑的前后过程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UED:如果从您定义的“自然”的角度来看的话,城市远比农村复杂,那么城市就成了比农村更加“自然”的地方。您对城市的看法究竟是怎样的?

隈研吾:即便是密度很高的地方,人也能够很舒适地生活,这是我对城市的看法。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城市中的建筑首先要考虑到人的生活习惯。比如中国城市的建筑需要强调南北轴,这就是城市中的自然问题。

UED:您可否谈谈岩石等材料建的建筑,那些温暖的建筑通常都是美术馆且坐落在郊区,它们与都市中的“自然建筑”相矛盾么?

隈研吾:其实这其中没有矛盾。古代的庭园不就是让人在都市之中感受到自然的吗?只是现在人们忘记了这种经验。这也是今后的城市规划中人们需要注意的。我希望我的设计能够唤醒人们的这种传统经验,但不是通过建筑形态。

UED:您的著名建筑中,透明感主要是通过砖的搭接造成间断的虚空空间而形成的。这种透明感和失重感与伊东、妹岛他们尝试使用“暧昧的”、半透明材料的方式有显著的不同。相反,这种手法其实更接近安藤忠雄的“用光”理论,因为砖或者岩石依然是不透明的,透明的是虚空间,或者与砖的厚度有关,实际上还是用光的变化来表现虚空间。

隈研吾:我不喜欢安藤式的混凝土建筑。他的确是以用光而闻名,但是他的建筑没有粒子感。人们判断一个空间的大小、远近、生物性、地位,往往要通过空间中一个一个的粒子,当人们看到这些粒子的时候会觉得很放心。而安藤的建筑中没有这种粒子感,所以会给人带来不安的感觉。我设计的空隙也是粒子感的一种表现,通过这些空隙,阳光和风可以进入建筑,给人亲近的感觉。人可以发掘自己与自然的关系,可以感到放心。由于这些粒子的存在,人会觉得放心,动物会生活得很健康,但是放在安藤的空间中可能会不舒服。

赵翔:我来解释一下。人是通过空间尺度从而感受空间的,如果忽然碰到一个巨人的话,心中一定很紧张,觉得他很吓人;如果是和自己尺度差不多的东西,就会觉得有安全感。用他的话来说就是粒子感,将一个大的建筑拆分成很多小的粒子,人们在接近的时候就会觉得很放心。

UED:在“长城脚下的公社”项目中,似乎您开始追求另一种透明感,即材料本身的透明感。另外似乎整个日本的建筑界也向追求材料本身的透明感和失重感倾斜,例如曾获得普利兹克奖的妹岛和世就是典型,并且从她获奖开始,大家都或多或少设计出了一批类似风格的建筑。

隈研吾:你大概指的是我在玻璃之间夹羽毛的做法吧,那只是个人的想法。关于追求“暧昧感”这件事情,不光是日本,整个世界都是。比如用计算机做的非线性设计,美国的建筑师比较注重“形”的设计,扎哈•哈迪德用混凝土做的起伏感也是“暧昧”的表现,让城市的天际线不再棱角分明。然而她的整个建筑都用混凝土是我所不欣赏的,如果想表现“暧昧”、轻盈的感觉,我更倾向于用更多的材料、更多的技术来表达环境本身和建筑的复杂性。

UED:现在参数化设计的技术越来越成熟了,这些技术会不会给您的建筑设计带来灵感或者变化?

隈研吾:我做的柔软线条的建筑就是参数化非线性技术带来的结果,但是动物回到自己的“窝”的心态始终是不变的,现在这种心态由于有了计算机而变成了可能。

赵翔:“窝”给人的感觉是温暖的、柔软的。过去没有计算机技术,很多情况实现不了。现在有了计算机技术,建筑可以做得更加温暖、柔软。BIM 这样的技术可以促进空间的生成,这就是说计算机做出了让人更有归属感的建筑。

UED:您之后有什么设计上的打算吗?

隈研吾:目前用混凝土和钢铁建成的都市已经出现了瓶颈,我要用更多的材料、更多的技术及更多元化的手段,使城市变得更加自然。

※※※※※※※※※※※※※※※※※※※※※※※※※※※

摩登禅性——隈研吾对话姚仁喜暨UED 姚仁喜专辑新刊发布会

【活动背景】

无论在台湾还是大陆,姚仁喜设计的建筑似乎总能博得广泛的青睐。在三十余年的职业生涯中,他洞悉了如何从现代建筑形式中撷取最让华人感到亲切和认同成分的秘密,采用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准则去筛选和改造现代建筑的形式语汇,并将其重新组织成谦抑体贴、远离繁复的空间语言体系。

从小生长在日本的隈研吾,因为深受日本文化影响,建筑作品呈现出一种东方文化、日本建筑传统与西方艺术的相互融合。在日本文化背景下,“禅”的意境体现在建筑师往往把关注的焦点从建筑的“物质”转向“神韵”,对表现建筑的轻、薄、模糊不清情有独钟,展现易逝的、含蓄的美,避免物质的存在与现有环境的冲撞,从而得到精神上的升华。

本次UED姚仁喜专辑新刊发布会邀请了隈研吾和姚仁喜这两位热爱禅宗文化的东方建筑师,就淡然禅意及其在现代建筑中的表现进行思想的交流碰撞,让我们拭目以待,一起通过这场大师级的精彩对话来感悟领略。

【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

《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社

姚仁喜 | 大元建筑工场

联合主办单位:

上海市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学术部

协办单位:

江西五叶东方旅游度假开发有限公司

支持单位:

CBC建筑师艺术馆

上海风语筑展览有限公司

【活动安排】

时间:

2014年7月27日(周日)晚上19:00-21:00

地点:

上海CBC建筑师艺术馆(上海闸北区江场3路191号风语筑设计大楼10层)

具体议程:

19:00-19:05 开幕式

主持人:柳青 (《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社执行主编)

19:05-20:25 演讲

隈研吾 (国际建筑大师,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创始人) 姚仁喜 (中国台湾著名建筑师,姚仁喜 | 大元建筑工场创始人)

20:25-21:30 对话

隈研吾对话姚仁喜

【联系人】

康 娟(186006587057) 410098884@qq.com

苏丽燕(18600687323) suliyan@uedmagazine.net

-----------------------------------------------------

《城市·环境·设计》(UED)

微信公众号:UEDmagazine

坚持专业•时尚路线

报道中国建筑•中国建筑师

关注人物•作品•思想

 Design with purpose: 

 

DESIGN IS A CREATION WITH PURPOSE设计是有目的的创作行为.

 

K360 blog, 名字的来由,绝非只要做第一NB的博客,而是要做第一个内容偏碎片化、轻松随意的微平台,时不时可以ha个ppy一下,大家把它当成一个用来小歇、养眼的非必需品,把它当成设计媒体里的内涵段子。它不严肃、不正式、不长篇大论,用它,可以起到一个管中窥豹的作用,了解这世界上35-45岁之间的设计师在想什么,在看什么,看看设计大咖们在做什么。如果你有任何觉得不错的作品,我们很乐意帮你发声。张爱玲说的好,出名要趁早!:)因设计、为设计,我们希望和你长久在一起!

 

 SEARCH BY TAGS: 
尚無標記。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