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搜尋

【小建读书】《山水城市》-马岩松

  • 作家相片: skyarch65
    skyarch65
  • 2014年10月8日
  • 讀畢需時 7 分鐘

马岩松《山水城市》新书发布会与论坛于2014年9月27日在北京798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一层悦廊举办。论坛嘉宾有马岩松、包泡、王明贤、顾孟潮、李翔宁、方振宁、周榕。会场中悬挂着MAD近期重要作品,他们都是马岩松“山水城市”理念探索的阶段成果与见证者。

关于《山水城市》

马岩松,新一代建筑师中最重要的声音和代表,“山水城市”理念的倡导者与实践者。

MAD建筑事务所成立的第十年,马岩松新书《山水城市》即将全球发行。全书由日本设计大师原研哉亲自进行平面设计并撰写编前语,国际著名策展人、艺术评论家小汉斯(Hans Ulrich Obrist)亲撰前言。

该书通过马岩松极富个人特征的语言,向读者阐释MAD一直以来实践的“山水城市”建筑理念 ——“建筑师该为未来城市描绘新的理想,将城市的密度与功能和山水意境结合起来,建造以人的精神和文化价值观为核心的未来城市,并可以为每一个城市居民所共享,或可称其为‘山水城市’。”

山水城市.jpg

《山水城市》必将成为承载着“山水”这种东方智慧建筑思想值得纪念的里程碑。它的影响力难以估量。 ——原研哉(平面设计师)

《山水城市》是马岩松“山水城市”理念探索的编年史,它关乎项目,也关乎日常实践。这是一个面对技术至上时代的有力宣言。 ——小汉斯(伦敦蛇形画廊艺术总监)

选段展示

缘起

山水,在很多人看来,是一种传统的文化。但我不这样看,我想有一些东西本来就没有成为过去,而且仍然连接着未来。

山水就是这样一种情感。东方人对世界的理解、对自我的认知大都建立在这种人与自然特殊的情感之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人类从工业大革命至今这一百多年,是一段征服和改造自然的历史,扶摇直上的钢筋混凝土大厦成了赞美权力、资本,蔑视人性的纪念碑。人们热爱并痛恨着城市,徘徊在去留的边缘。今天,那些在现代主义时期崛起的北美大城市正走向没落,中国的城市却争先恐后地发展起来,建设着更快、更高、更强的“美国式的中国梦”!

中国应该看得远一些,再过五十年、一百年,当城市化进程告一段落之后,我们的实践能给人类的城市文明留下些什么?一个新的思想应该诞生了,不是靠山寨西方,不是靠实用主义,也不是靠往回看。

未来社会的发展让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是人类在经历了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的工业文明之后的反思,必须寻找一条新的道路,让自然和人重归情感上的平等和谐关系。

“山水”是中国古人把从自然之中感悟到的高远精神与日常世界结合在一起的理想境界。面对中国急剧扩张的城市化现实,归隐山间或者退居园林,只是少数人的旧梦。应该有一批建筑师为未来城市描绘新的理想,并逐步建立新的城市环境,那里既有现代城市所有的便利,也同时有东方人心中的诗情画意,将城市的密度与功能和山水意境结合起来,建造以人的精神和文化价值观为核心的未来城市,并可以为每一个城市居民所共享,或者称其为“山水城市”。

“山水城市”不是简单的“生态城市”或者“田园城市”,也并非只是把城市里的建筑直接建成山的样子。它代表的是东方哲学中,人们寄托在自然中的情怀和对自身精神世界的追寻。这样的哲学思想和境界能否在大城市的规划中体现出来,这会是一个挑战,然而困境和危机也可能预示着一种新的城市文明的到来。

老北京,我的童年

我谈山水,源于我对自然的情感,这不是城市之外的纯自然,而是城市之中的自然,它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曾经带给我超越现实的记忆,并给了我对于一个城市心理上的归属感。

我的童年在北京的老城里度过。每个四合院里都会有一棵大树,我们的生活仿佛都发生在大树下。院子里的树跟大街上的行道树不同,它们是跟人有着亲切对话的树,是家庭、邻里关系的中心。小时候我从家到学校要经过景山、北海;冬天我到故宫的护城河里滑冰,夏天我在什刹海里学会了游泳,在银锭桥边钓鱼。现在回想起来,在这么一座大城市的中心里有山有水有桥,真的是很乌托邦。

北京是一座史诗般的城市,有着宏大的秩序,同时也有着细微的情感。正如老舍所说的,“老北京的美在于建筑之间有‘空儿’,在这些‘空儿’里有树有鸟”,建筑也因此与自然、与人们的生活建立起完整的联系。一个有山有水、有“空儿”的城市中心,正是北京有别于世界任何一座城市的独到之处。历史上的“燕京八景”,是北京的一份心灵地图,也是一部情感日历。这些文学化的城市景观既融合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美学意境,又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去真实感受,并保存在记忆中的生动画面。这样一个杰出的、充满意境的城市规划,诠释着人们心中的自然和理想 生活。

作为中国农耕时代的城市文明结晶,北京在近代并没有经过工业文明的洗礼,而直接跃变为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在这五十年里,每一座标志性建筑的诞生,都展现出城市新的发展方向。但高楼、汽车和灰色的天空,却成为北京的新特征。今天的北京,与那个由秩序与自然所构成的老北京有着天壤之别,城市的意境没有了。

胡同和四合院是老北京的城市血脉,却正在沦为游客们的主题公园。世代在这里生活的普通百姓还过着没有淋浴和卫生间的生活,他们中间的很多人因拆迁被放逐到城市边缘。面对这种城市肌体的衰退与功能的紊乱,我认为需要从生活的层面去改变现实。并不一定要采取大面积的重建,而是可以插入一些小尺度的元素,去更新生活条件、像磁铁一样激活邻里关系。

2006 年,我做了一个叫作“胡同泡泡”的提案,为四合院提供一些小尺度的加建空间,作为书房、卧室、卫生间等等。这是一种“微观乌托邦”式的理想,我希望这些“泡泡”像新生的细胞一样具有生命力,赋予老建筑一种活力,并通过改变局部而达到整体社区的复苏。几年后,我们在北京的老城区实现了第一个泡泡。这是一个加建的卫生间和通向屋顶平台的楼梯,它看上去仿佛是一个小生命体,光滑的金属曲面反射着院子里古老的建筑、树木和天空,进而融合在环境之中。这些反光的生命体让历史、自然以及未来并存于一个梦幻的世界里 。

胡同泡泡真正的城市理想是把北京的古城与每个人的梦想连接在一起。在大刀阔斧的城市巨变中,有必要去思考北京长远的目标和想象力在哪里。

也许我们可以把目光的焦点从那些大型纪念碑式的建筑上移开,而开始真正关注人们日常生活的改善和社区生活的重建。 延续北京的基本格局,不是要去重建四合院,而是要思考高密度是未来城市的必然趋势,必须思考如何共享,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共享,这都是与人最基本的情感有关系,决定了人是否对一座城市有归属感。

现场对话节选

马岩松: 这本书里有一些我们的作品,通过日本的一个朋友,他是很著名的一个平面设计师,但是他把我们的作品重新拍摄,找到了他的意境,放在这本书里。 所以很多这书里没有渲染图啊,全是模型照片和实景照片,用照片把作品的感觉表达出来。里面有一篇叫《山水城市》的文字,文字分了三章,第一章我在一开始就是想写了三句话,如果古典的城市是关于神的,现代的城市是关于资本和权力的,那么未来的城市就是关于人和自然的。这是一个大的概念。

方振宁: 产生的思想和我们的性情,和我们的要求,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山水之间的关系,它是一个生态,是一个生态养育了我们,我觉得山水城市的理想和产生,可能跟这样一个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有关系的,虽然我们学了西方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影响,有几个原则,你看马岩松的建筑里面好像没有这些原则,但是它仍然存在,它还是有一个格局在不断的探讨,新形态的中国居住方式和建筑的方式。那么你要探讨新的形式,首先你要不为权威,你要无视存在的二十世纪存在的大师,或者以西方为中心、欧洲的现代建筑师,要重新塑造中国的一个建筑的传统的延续,就需要像有马岩松这样的不断的创新的年轻建筑师,同时他吸收时代社会,是纵向的关系,横向的关系就是和社会的关系,我觉得这样一个社会的关系就构成了他现在取得的成就和大家看到的非常震撼的截图。

王明贤: 这20年来我们对中国的城市发展基本上是悲观态度,对中国的建筑师也是很悲观的,大家都在忙忙碌碌的工作中已经丧失了理想了,但是很有意思的是马岩松跟他的合伙人、跟他的同伴很有理想,我觉得这个是很重要的。所以我说年轻的建筑师如果你们有理想,那么你们还是有可能成为一个有影响的建筑师,有贡献的建筑师,那么,没有理想你们就会成为一个一般的工程师。

《山水城市》英文版将由Lars Müller Publishers出版,中文版将由理想国出版。中英文版将于10月份全球发行。

 
 
 

Comentários


 Design with purpose: 

 

DESIGN IS A CREATION WITH PURPOSE设计是有目的的创作行为.

 

K360 blog, 名字的来由,绝非只要做第一NB的博客,而是要做第一个内容偏碎片化、轻松随意的微平台,时不时可以ha个ppy一下,大家把它当成一个用来小歇、养眼的非必需品,把它当成设计媒体里的内涵段子。它不严肃、不正式、不长篇大论,用它,可以起到一个管中窥豹的作用,了解这世界上35-45岁之间的设计师在想什么,在看什么,看看设计大咖们在做什么。如果你有任何觉得不错的作品,我们很乐意帮你发声。张爱玲说的好,出名要趁早!:)因设计、为设计,我们希望和你长久在一起!

 

 SEARCH BY TAGS: 

© 2014 by SKYdesign.pro.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 Facebook B&W
  • Twitter B&W
  • Instagram B&W
bottom of page